欢迎访问:丘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彝族

日期:2013年09月29日 15:35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唐代丘北为东爨乌蛮地。南诏和宋大理政权时期,东三十七部之一的惠摩部就是丘北、砚山、广南地区彝族居住的部落,黑彝、白彝、仆拉是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民国《丘北县志》记载:“黑彝万余人,……风俗狡悍,历史土著。”撒尼则是清代从路南迁入定居。也有部分彝族于清明时期因戎边、战乱、逃荒从贵州、南京、开远、泸西等地迁入而来。  

族称唐时,彝族称“乌蛮”,元、明、清时称“倮倮”。县境彝族有自称“乃叟泼”,他称“黑彝”,自称“锅泼”、“僰人”,他称“白彝”;自称“撒尼泼”,他称“撒尼”,自称“剖笼泼”,他称“仆拉”等支系。

黑、白彝主要分布在双龙营、官寨、八道哨、曰者、舍得、新店、树皮等乡(镇)359个村寨,撒尼主要分布在八道哨、双龙营、曰者3个乡(镇);仆拉主要分布在天星、平寨2个乡。境内彝族具有大小分散聚居的特点。  

婚 俗

黑彝婚俗习惯:彝族婚姻旧时以父母包办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则以自由婚恋为主。他们主要借节日之机,利用“调弦子”、“跳乐”、“对歌”等方式恋爱。有意者双方主动接触,手挽手边跳边小声吐露真情,之后,个别约会。恋爱成功,男方请媒人提亲,接着筹办婚事。

婚前男方须到女方家“过礼”,聘礼一般是一头肥猪,百余斤白酒、衣服数套,现金视经济状况双方协商,但却要带个“六”,如66元、666元、966元、12660元 ……表示六六有福之意。迎亲时,吹着唢呐到女方家娶亲。女方家设宴款待。新娘头顶红绸,上身穿着红衣服,下身穿着绿色裤子,脚穿绣花鞋,由胞兄背出家门上轿(今改为马车或者轿车),并由俩个小姑娘送亲。到新郎家门口,由“主持”举行“撒仗”(退车马),预祝夫妻岁岁平安,白头偕老。入洞房后,男方家的小伙伴就来“闹洞房”。第三天上午,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至亲夫妻带领新婚夫妇拜堂认亲。七天后“回门”(回娘家),新娘在娘家住上10天半月后,再由新郎接回。  

僰人婚俗习惯:僰人婚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礼节。

(1)提亲。青年男女双方初步建立恋爱关系后,男方家就要请两个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媒人一个是主媒,一个是助手,主媒可不是随便请的,必须要找一个懂礼俗、能唱会说的,如果本村没有这样的“人才”,也要到别寨去请。媒人请定后,按与女方家约定的时间,媒人和男青年就带上两瓶酒、壹佰陆拾元钱到女方家提亲。提亲晚宴上,媒人要将带去的酒斟给对方(女方家也可请能唱会说的作陪),双方边敬酒边唱相互捧场抬举的词句,双方边饮边唱边谈婚论嫁,媒人与女方家老人达成一致意见后,男青年亲自将壹佰陆拾元“喜欢钱”送给女青年,女青年接钱就算这门亲事定下来了,双方便约定订婚的良辰。  

(2)订婚。提亲获喜后,男方便着手筹备订婚(送礼)事宜,如饲养肥猪、织麻布、购置衣物等。到双方约定的订婚良辰,男方家的两个媒人率2至4个壮小伙,或挑或用马驮着猪肉、酒、36斤大米、36斤黄豆、红糖或水果糖数包、2只(一公一母)鸡、数丈麻布和女方的数套衣物到女方家订婚(送礼),猪肉和白酒的重量和礼钱的数额,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由媒人与女方家协商决定,肉和酒不会少于160斤,礼钱不会少于660元。到达女方家后,女方家设宴款待,女方家也会请姑、舅、弟妹、弟兄十几桌客。席间媒人要与女方家作陪的边饮边唱,唱些祝福、吉利的词调。晚宴结束,男方将送礼的物品一一摆放在堂屋正中,并一一报上数量,让亲朋过目验收。即使男方按女方家如约的数量送达,女方家的亲朋也会提一些新的要求,要求增加一点什么东西或物品,现实找不到实物可用现金冲抵等,以此来刁难苛刻媒人。双方一阵讨价还价之后,女方主人便发话了:算了、算了,很快就是一家人了,拿多少来收多少,有多少吃多少。并把送礼物品一一收起。然后分付小辈们准备夜宵,用男方家送来的猪肉、白酒、鸡、大米等端上供桌敬献祖宗,吃完夜宵订婚仪式便结束了。席间媒人将男方家择定的娶亲黄道吉日告知女方,以便女方作充分的准备。  

(3)娶亲。娶亲仪式是僰人婚礼中最隆重、最热烈、最复杂的过程。黄道吉日的前一天,男方家要邀约5至6个壮小伙,带上酒肉各100余斤到女方家娶亲,娶亲时新郎不亲自到女方家,而是在家打理自己办客的事,等候新娘的到来。女方家出嫁前,也要相邀一大帮姑娘伴,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要供伙食)少则20至30人,多则60至70人,新娘出嫁时一同作赔到男方家。媒人带队的娶亲队来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专门安排2个歌手把门,先是由媒人与把门人对唱“迎亲调”,把门人输了须赔礼让座,迎媒人入席。席间媒人与女方送亲的男人边饮边对唱,媒人唱些快到栽种时节了,新人就要进家了,家庭有人操持了等一些很高兴的内容;而女方家却唱些父母养大的姑娘就要出嫁了,很快就要成为别人家的人了,家里少了劳动力,来年日子怎么过等一些低调感伤的内容。有时边饮边唱,甚至通宵达旦。  

黄道吉日这天,女方家老早就操办伙食要款待宾朋好友。新娘则把行李铺盖和衣物等赔嫁的东西收拾放在2箱2柜里,摆放在门前的院坝中。新娘欲“启程”时,媒人要边唱边用酒敬天地、祖宗、灶神、门神、柱神等,至少要敬12杯酒礼性才完成,然后与送亲的对唱“送亲调”,媒人胜了方可出门,准带新娘上路。娶亲过程中,不论路程远近,不得用车马,必须步行,就连装满赔嫁物的箱柜也要男方邀去的几个壮小伙肩扛到男家。  

娶亲队来到男方家村子边时,先到的要等后面的,等人全部到齐后,新娘和伴娘(未婚的2个青年女子)才打扮自己,3人的服饰和装扮一样,姑娘伴们也要自我打扮一番。娶亲队一般要天见黑才进家,因此,扛箱柜的小伙们便会要挟新娘说,我们扛了一天的箱柜,太累太饿了,你不给点糖果什么的让我们吃,我们扛不动了,要把箱柜放在这里,明天你自己来扛。这时新娘会乐意地打开箱柜,捧些糖果或饼干之类的食品给他们,小伙们便把箱柜送到新郎家。  

娶亲队到达新郎家门口时,新郎要身挂亲朋送的红,左手臂戴大红花在门口等候,新娘和两个伴娘一字排开行在“送亲”队伍的前列,新郎方的妹子们在天黑看不清脸貌的情况下,要认准穿着打扮一样的3人中的嫂子,一伸手就要抓住自己嫂子的手,抓错了就会闹出笑话。新娘在姑子们的牵领下进到堂屋,并按从左到右的方向跟着新娘绕堂三圈,再进洞房认自己的“领地”,出洞房再到厨房作形式上的洗锅烧火仪式,最后离开新郎家与姑娘伴们一起住到公房或者闲房里(新郎家提前安排准备的)。女方家的送亲男子一般2至3人,由男方家事先选择好的2人及媒人赔坐在正堂屋,他们边吃边唱,开始时双方唱些互相恭贺的内容,第三天将要回门时唱离别调等。  

僰人娶亲的特殊之处在于新娘娶回来后不住在洞房里,只有新郎一人形单影只地住在洞房里。新娘及伴娘、送亲的男女长者和成群的姑娘伴一起住在男方提前安排好的地方(大集体时以队里的公房居多,或找私人家的闲置房屋),男方家清扫干净后喷洒些农药杀虫,然后找些谷草和豆杆之类铺垫好,不提供行李铺盖,条件好的可准备些席子和花油布之类即可。入住时一般送亲的男女要住在门边,意为把持守护之意,新娘与伴娘住在一起,其他的姑娘伴则三至四人挤睡在一起。夜间青年男子可入内找姑娘伴谈情说爱,但稍有举止不端庄、语言粗鲁行为,送亲的人便会将其驱逐出门。夜深了,人们睡意正浓时,是不允许其他人进入的。这时男青年们可邀约姑娘们出来跳乐、跳弦子、对山歌等,离开了特殊的场地,送亲人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边跳边唱山歌,也可互诉情怀,情投意合者便会离开人群,找个僻静的地方,或拥抱、或亲吻,相互吐露真情,一定终身。姑娘小伙们玩得开心、玩得洒脱,但新娘或伴娘是不准离开住处的,其他人也不许邀约她们出来跳乐、跳弦子的。  

新娘娶到新郎家,不兴拜天地,不兴瞌祖宗头。到新郎家的第二天,要举行认亲仪式,在男方家一中介人的指引下,新婚夫妇要逐一认识亲戚,先是祖父母辈,然后是父母、舅、叔、姑、姨等辈,最后是兄嫂和姐以及表兄表姐等,每人敬上一杯酒或糖水,喊一声称谓,被敬者或多或少要给一点钱,以示相互认识了。新婚后第三天中餐后,送亲队伍要打道回府了,新娘要随送亲队回门到娘家,住3至5天后,新郎才带上一条肉(3—5斤)、一壶酒到娘家接新娘回来,才真正圆夫妻梦。  

撒尼婚俗习惯:结婚是撒尼人一生中的大事,每个家庭无论生活条件怎么样,都要想法攒钱为儿女操办隆重婚事。撒尼人自古以来都是一夫一妻,自由恋爱,各村寨设有情人房和花房。成年后的姑娘和小伙子白天做农活,晚上小姑娘集中在一起绣花挽麻,有意的小伙子们带着三弦、三胡、笛子等乐器到花房里去约会自己心爱的姑娘谈情说爱,姑娘、小伙子经过长期的交往确定恋爱关系后,互相赠送信物,然后男方父母就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媒人说亲,一般都要去三次,待女方父母同意后,媒人要带一瓶酒到女方家,倒一杯酒给女方的父亲喝,第二杯倒给女方的母亲喝,然后把酒瓶放到供桌上就算定亲了。订婚后,第一道礼节是吃小酒,男方家备好数十包红糖和十余斤酒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把直系亲属的长辈们请来吃一餐饭,吃饭时,女方就给她的长辈们分别敬一杯酒和送一包红糖,表示“一女出嫁,九族得知”;第二道礼是吃大酒,女方家请多少客人花销都要由男方家负责;第三道是押柬(过礼),这道礼节也是择定结婚日子,押柬时,男方家要带上12斤酒,12斤肉,16尺布,礼金66元。在上世纪70年代,礼金都是统一定为66、6元,但女方家不陪嫁任何嫁妆,现在为3066、6元。结婚这天,男方家还要给女方的舅舅一瓶酒,3斤米,3、6元钱;给女方的舅母3斤米,3、6元钱。给岳父一瓶酒,岳母3斤米,一条麻布口袋,2束麻,一对鸡,2颗针,所赠礼品都要用红布包好送去,这些都要缺一不可,如果稍有差错,女方家有权将媒人和新郎拒之于门外,待办妥一切才让进家门。结婚时,女方的哥弟姐妹都要去送亲,送亲的人一般都在二三十人,有的多达四五十人,送亲的人有多少,南方都不能限制。结婚时,新娘要顶一快绵羊皮,这块绵羊皮必须要给舅舅拾给顶,因为这天舅舅水务权利最大,外甥男、外甥女的婚事都得舅舅做主,至今,撒尼民间还流传着“天上雷公大,人间舅舅大”的俗语。顶好羊皮后,新郎新娘及送亲的人到新郎家寨子边举行“送十字路口神”仪式,这些人为着毕摩绕一圈,这时,毕摩脚套犁铧,手持剑,向东西南北方向各射一剑,以示驱邪避害。  

撒尼人结婚时设有新娘房和舅客房,舅客房安在新郎邻居家,新娘娶回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之后,就带回新房,送亲的姐妹都住在新娘房,哥弟住在舅客房。晚上,小伙子们可以去闹房,闹房主要是对歌,小伙子对赢了就可以到新娘房约会自己心爱的姑娘去谈情说爱,如果对输了就不准进入新娘房,为了对付对方,姑娘们提前请上一位能说能唱的得阿姨或者大姐去对歌,小伙子也同样可以请一位能歌会唱的叔叔或者大哥去对唱,小伙子去闹房必须守规矩,否则舅客房的哥弟们有权来干涉。撒尼人结婚,要等客散以后,新郎新娘才能够同房。  

撒尼人的婚姻是自由恋爱,按习俗,一般都不容易破裂,都能够白头偕老,一生幸福。  

仆拉婚姻习惯:过去,多数青年人的婚姻是由男女双方父母包办,甚至强迫而成的。但也有一些男女青年,是经过双方认识、交流、了解后经过初恋,产生感情,再通过媒人,父母同意后举行婚礼结为夫妻。这样的夫妻生活才是幸福美满,白头谐老的甜蜜夫妻,现将一些婚姻习俗简介如下:

(1)初恋。仆拉人男女青年恋爱,大多是小伙子约小姑娘去玩,但也有姑娘约小伙子去玩的。男女青年在一起传情表意、交流感情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跳弦子。在清脆的弦子声中,男女青年互相手拉着手,跳起了舞步。这种玩乐不需要在什么节日,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可以。只要双方高兴,每晚都可以约定玩乐。在玩乐过程中,离约定地点隔一段距离时,小伙了们先吹口哨,再弹弦子,以便先告知女方。小姑娘知道对方位置后随即回口哨。然后男女双方走到一起,挑选自己的意中人跳弦子。有的用嘴喊,有的用手拉来,在手拉手的过程中,便可知道女方是否喜欢自己。若是喜欢的,就捏得很紧,若是女方不喜欢,手就捏得松,甚至不让男方拉她的手。只要感觉手的紧与松,小伙子就知道小姑娘愿不愿意跟自己玩。愿意玩的双方继续跳弦子,以便交流,谈心,若是不愿意的,便立即分手,另寻别人。在双方热恋期间,男方先送头巾、香皂、粮票、钱财等物给女方,而女方也会送给男方自己亲手做成的布鞋、鞋垫或腰带等信物,表示深爱对方。  

(2)定亲。旧时的定亲也和现在一样,当男女双方的感情已经很深的时候,小伙子就会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当姑娘的家人答应后,小伙子家则备办彩礼到女方家,名为“吃小酒”,又叫“答口酒”。在酒席上,媒人与姑娘的家人还会商定吃大酒(定婚酒)的日期,姑娘的家人就会提出吃大酒时,要求小伙子家备办多少桌的酒席和需要拿些什么彩礼来,由媒人转告小伙子家。吃大酒的日期到时,小伙子家把备办好的酒菜等挑到姑娘家,和姑娘家请来的客人一起吃大酒饭。吃饭后,媒人就便商量到结婚日买给新娘的佩戴银饰和衣物等,姑娘家提出的条件小伙子家答应后,就择定结婚日子,择定的日期一到,双方就准备举行婚礼。  

(3)新娘出嫁礼节。新娘要出门时,家人点香灯给祖宗,并叫姑娘给祖宗磕头,以求婚后平安幸福。接着,哭着向父母等长辈诉说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离开父母的痛苦与伤心之情。此后,让派来迎亲的姑娘拉着出门。传说,出嫁时哭的女人,将来淹酸菜才会酸。  

(4)出嫁途中的礼节。在出嫁途中,新娘一直打着雨伞。新娘、媒人以及送亲的人一起来到新郎家门前,等待结婚仪式的举行。整个过程一直都把头遮在雨伞下面不让人看见,其原因是怕被四眼人(孕妇)看见而使夫妻不和睦甚至离婚。  

(5)结婚仪式。在新娘进家前,新郎家早已请来一对八字命好(子女孝敬)的夫妻为新郎新娘举行结婚仪式。准备一条没有用过的新草席,铺在堂屋下的神桌前。在席子的四角各放着几个芋头,才叫新娘进家,和新郎一起向祖宗磕头,是为祈求平安幸福。当磕完三个头后,为他们主持婚礼的夫妻边收席子边念道:“收堂收堂,儿孙满堂。生得姑娘聪明漂亮,养得儿子读书当状元郎……”念完后,才让新娘入洞房,在举行结婚仪式过程中,不允许新郎的父母在场,原因是怕与新娘冲撞,将来家庭中吵闹不和睦。  

(6)送亲。仆拉人送亲的人数一般不限定,有的达到五、六桌甚至八九桌。但女方的男女青年朋友,只要高兴,都可以去送亲。可是,妻子怀孕的夫妻坚决不准去送亲,也是怕影响新娘和新郎之间的不和睦,最终打闹或离婚。此方面的禁忌直到如今仍不改。当把新娘送到新郎家后,无论有多少人,男方家必须客客气气地以礼相待。如果嫌送亲人多或看不起送亲人,新娘的哥嫂就会生气,而且带着妹妹回去,退还男方家的彩礼,另嫁另人。假若男方家客客气气地招待送亲者,送亲者就会和男方家的客人高高兴兴地吃饭或喝酒划拳玩乐两天。当吃饱喝足后,男方父母和其他老人们都会自觉地或者相约离开迎亲之家,让年轻的男女们尽情地跳弦子和唱民族歌取乐,直达通霄。这样,更增添了新事新喜的乐趣。在此两天中,连新郎新娘也放弃洞房蜜月之机,与大家同欢共舞直到散客为止。  

客散了,多数送亲的人们都要回去了,但是,还要留下一至两个姑娘伙伴和新娘做伴,住在新郎家两天。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新娘孤独和伤心之感,并逐渐养成离祖移居的生活习惯。到第三天,新娘和她的同伴、新郎以及陪郎一起到新娘家回门。当天返回夫家后,才能与丈夫同居,共度甜蜜良霄,一对新婚夫妻的生活就从此开始了,从此共同编织他们的美梦,创造他们美好的未来。  

丧葬习俗

黑彝丧葬习俗:彝族在古代曾有火葬的习俗,清代以来,则实行棺木土葬。曾有“彝族礼信多,死人不吃饭,家当去一半”之说,丧葬过程复杂,有入殓、报丧、上祭、送葬、安葬、复山之分。

(1)报丧(也称赶死)。先选好坟地,择安葬吉日后安排人提前三四天前去报丧。报丧都到寨头折一树枝插在“被赶”人家的屋山头墙脚,然后要水漱口后方进家门说明情况。“被赶”人家当晚备一桌饭菜于大门外祭悼。  

(2)入殓。人死后,洗尸穿寿衣,先搭一木板“床”直停堂屋内,上盖白布,家人边哭边向死者献酒饭。待“后家”(舅舅家)‘被赶’后,择时辰入棺。入棺前须检查口中,若镶有‘金牙’须撬掉(传说“带金”者到阴间会变妖精),后放毫银,作为阴间生活开支。入棺后,灵柩置于堂屋中,整天香火不熄。  

(3)上祭。出殡的前一天,亲戚朋友前来祭悼死者。他们携带粮、钱、羊及唢呐队、花灯队等前来祭掉。到村头即鸣放鞭炮,唢呐队吹奏乐曲,孝子女出门迎入“灵堂”给死者祭献食物,花灯队、唢呐队随之唱跳起来,直至天明。  

(4)送葬。安葬前要请“后家”“敲钉”,由“先生”领着孝子女绕棺,正绕二圈,反绕一圈,敲钉者于棺四角各敲一次,随后摆一桌酒饭祭献,意为告别饭。之后煮一甑子糯米饭,饭后放入数枚硬币,献于灵柩前,孝子女依次背向去抓吃,拿回自吃,第二次抓三把放进“衣禄罐”里,抓到硬币者视为有后福。接着起灵柩于大门口外“栓绑”,盖红毡,上立一雄鸡,八人抬,“后家”堵材头,孝子女“搭桥”抬至寨头后停放,孝子女顺三圈反一圈绕棺,“先生”念“绕棺调”毕,即抬往墓地安葬。在安装前,有部分地区的彝族还有“抢献鸡”、“抢老娘”、“抢祭祀糖果”的习俗。  

(5)安葬(下葬)。先验墓穴,即撒米画一八卦图,放站棺鸡入穴,若鸡食米或鸣叫示为福地、旺地,按时辰安葬。  

(6)复山。葬后第二天,孝子女手持香把绕坟三圈,按年龄,由小至大各人每走一步插一炷香,叫“踏地”,每人用衣服襟角兜三次土放于坟山,献饭后仪式才算结束。  

僰人丧葬习俗:丘北僰人人死不用棺木,不看坟地,不择吉日,不筑坟堆,不立墓碑。人死后2至3天,由村里的人相帮,用木架担到野外实行土葬,而对于60岁以上(含60岁)的死者,要取其“灵魂片”入祖,实行洞穴葬。(按僰人的说法,只有年满60岁或超过60岁的死者才有资格入祖。)

洞穴葬是一种较为奇特的葬法,其环节包括“取灵”、“入祖”、“祭祖”、“洗灵”等。  

当死者停止呼吸后,族长依据死者的脸型,用薄铜片(有的村寨用薄铁片)迅速剪一张死者的半身侧像,这个过程即为“取灵”。半身侧像即代表死者的“灵魂”,俗称“灵魂片”。为了表明死者与后代血缘相传的关系,“灵魂片”要醮染孝子的指血。“灵魂片”由孝子妥善保管,待到祭祖时交给族长入祖,实行洞穴葬。至于死者的尸体,僰人认为他(她)的“灵魂”已被取走,于死后的2至3天内担到野外土葬,不再祭扫。  

丘北僰人每个家庭都有一具“祖棺” (树皮乡裸子地村的僰人称“祠堂”),祖棺用樱桃树或桦桃树凿制而成。祖棺形如筒状,一般高约30厘米,直径约40厘米左右。祖棺从砍树取材到凿制成形的整个过程十分讲究,最主要的特征是不能让祖棺接触到大地和土壤,更不能轻易让外人观赏和移动。  

祖棺由家庭中比较有威望的族长专人负责管理,存放祖棺的地点也只能是族长一人知道的高级“机密”,就算是家庭中人,也不可随意打听存放祖棺的洞穴。存放祖棺的地点是天然的崖穴,离地面越高越好,洞口越隐蔽越好。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内土壤要全部掏干净,安放好祖棺后,洞口要封好,以免被外人发现和破坏。祖棺还不能遭雨淋日晒,不能接触土壤和大地,丘北僰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只有不遭雨淋日晒,才能安宁。祖先的灵魂只有脱离大地和土壤,才能顺利地进入天堂。  

僰人的祭祖日不在清明节,而是农历十月初十。僰人祭祖一般是一年一祭,经济实力不强的家庭两年一祭,甚至是三年一祭。祭祖日临近之时,族长要召开家庭会议,商议祭祖的有关事宜,组织家族按户凑钱买供品。祭祖之日,全家庭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杀猪宰羊,然后在族长的带领下带上供品前往藏祖棺的地点。族长从洞穴中取出祖棺,在地上铺一块白色麻布,然后唱诵祭辞,诚邀祖先的灵魂出来晒太阳,族长小心翼翼地从祖棺内取出“灵魂片”,按不同辈分整齐排列在麻布上,然后当众清点祖棺内“灵魂片”的数目。如果“灵魂片”的数目增多,则证明族中有人私自“入祖”,如果“灵魂片”数目减少,则说明有人“盗祖”。族人当众查明原因后,由族长当场减少或复制灵魂片。直到众族人没有异议,才用清酒“洗灵” (即清洗“灵魂片”),然后才摆上供品祭献。自上届祭祖以来,如果家庭中有符合入祖资格的死者“灵魂片”,需要举行入祖仪式,则由族长将“灵魂片”统一放入祖棺。所有仪式全部结束,族长将再次宣布祖棺内“灵魂片”的具体数目,供下届祭祖时家族共同核实。最后,用新的白色麻布包裹好“灵魂片”放入祖棺,族长独自抱着祖棺,选择另外的洞穴秘密安放。  

洞穴葬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葬法,解放初期,在丘北的僰人村寨都还广泛流行,直至今日,部分僰人村寨仍沿袭着这种古老的葬俗。关于洞穴葬的来历,僰人村寨主要有两种说法:树皮乡倮子地村的僰人说,他们的祖先以前很富有,很强大,但后来衰落了,举族四处逃难。逃到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土地,其他民族不许他们葬坟,僰人死了,不敢立墓碑,不敢垒坟堆,只能悄悄地埋葬。后来,便逐渐成了洞穴葬。舍得乡白泥塘村的僰人说,以前他们的祖先很有势力,后来与外族发生了矛盾,僰人首领战死。僰人怕外族人会将他们首领的尸骨千刀万剐,于是就连夜将首领的棺木吊到高高的悬崖上安葬。后来,由于僰人多次被迫迁徙,祖先尸骨不便迁移。有人想出办法用“祖棺”代替笨重的棺木,用“灵魂片”代替祖先的尸骨,这样很便于携带,后来便逐渐形成了洞穴葬。  

撒尼人丧葬习俗:撒尼人历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老人在世时,关心、照顾,爱护,悉心赡养,一旦去世,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

老人去世后,首先必须立即通知后家来商量,料理后事。送葬时,前家的孝子全部都要到半路接后家来,其次,邀请几个懂礼节的人向后家敬三次酒,再次后家向前家返敬三次酒,由后家开始敲钉,敲钉后,前家派人把后家招待好,然后开始起榇,起榇时,死者大儿子在前,所有孝子跟在后面,送葬途中搭三次桥,最后绕棺,绕棺时由一个毕摩念绕棺开路神诗,念完后,所有孝子跪拜在毕摩面前,由毕摩撒送钱粮五谷,几个儿子走在棺材前送老人到选好的墓地安埋。在安葬时由地师在旷坑画好八卦,再念鸡诗:“一点东方甲乙木,代代儿孙高官坐;二点南方丙丁火,五谷粮食堆满仓;三点西方庚幸金,金银满堂红;四点北风壬癸水,六畜兴旺满山坡;五点中央戊巳土,千里来龙归此地;左青龙右白虎,青龙白虎来保佑”。地师念完后下葬,有地师确定墓向,给几个儿子用衣服角兜土放在旷坑四角,并念“您老人家安息吧!我们几个儿子来给你盖房子”,最后由帮忙的人砌砖垒石,堆土安葬完毕。  

仆拉丧葬习俗:

(1)报丧。仆拉人中无论男女老人死后,要打火药枪(现在放爆竹),是为了告知村里的群众,自家的老人已去世。群众听到响声后,无论多忙都要立即赶来和死者家人共同商量丧事。当然,首先必须先通过后家人来看死者,并带白布来盖在死者身上。如果死者是男的,就要先通知死者母亲的后家来看,同时也通知死者的亲生女儿和亲兄弟的女儿。死者若是女的,就要先通知她自己的后家(娘家人)来看。随后,群众和死者家人一起商量,决定该请哪些人家来参加送葬,决定后便分派人到各亲属家去报丧。报丧后,派人去请地理先生来找坟地和翻书查找选择送葬吉日。当确定日期后,再次告知被请到的人家,请他们准备好送葬所需礼品,到时准时参加葬礼。  

(2)发丧。到发丧时,要请一位师傅(指路人)来为死者“指路寻祖”,以便找到祖宗,和他们一起过阴间生活。另外还要请两名吹锁呐的师傅来吹奏(哭丧调、祭祀调和送葬调等)。在守灵的这段时间里,杀牲献死者,献早晚饭和霄夜时的祭祀以及送葬时都要吹奏锁呐。此外,无论报丧或送葬,都要先敬后家人。杀牲交死者时,也要请后家人来杀牲。在杀牲前,“指路”师傅在家里的棺木旁念交接调,让死者领牲后拉着到阴间养。在杀牲时,边吹锁呐,师傅边念交接调。而孝子们全跪在地上,等师傅念完交接调,杀了牲口才能站起来。仆拉人还有夜晚献霄夜的习俗。为祭献霄夜,被请到的主要亲属(死者的后家人,死者的姐妹及女儿和亲兄弟的女儿等人家)都要拉来牲口(鸡、猪、羊)献了以后,各自拉去宰杀。交一半给死者家(若杀二交一),剩下的一半,招待自己带去的人食用。在献霄夜时,也要让后家人先祭献之后,才轮到别人祭献。到吃霄夜时,死者的长子要拿着一只熟鸡和一瓶酒去和后家人(舅舅)一起吃,也是表示尊敬后家。此外,前来祭祀送葬的后家人中一女儿,头戴长孝(一丈二尺长或更长)打成结垂于身后。手拿几根扁茅草,站在棺木旁为死者赶“蚊蝇”。然而,死者的儿女们要拿后家戴来的长孝来量,长多少,就要回送同样长的布给后家,这也是对后家的尊敬。并称之为:“金索断而银索未断,金索断后还要常来常往。”送葬时要砍倒花树(铜钱树)时,死者的儿女们也要下跪请求后家后来砍。总之,丧葬中的很多礼节都要尊敬后家,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天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之说的根源吧!  

(3)发丧后的娱乐。在出丧当晚,吃过晚饭后,办伙食的男人和众人就会把死者的女儿、女婿和死者亲兄弟的女儿、女婿们都拉到死者家堂屋中。用绳子将他们捆住(男的捆女儿、女的捆女婿),称他们是“偷牛贼”,要他们交出被盗的“牛”(其实指糖和酒)。可是“盗贼们”矢口否认偷“牛”,这时,众人就将“盗贼”夫妇分开,分别绑在柱子、牛圈桩等物上,进行“拷问”,直到“盗贼”供出“脏物”(糖和酒)才放开“盗贼”。而对于顽固的“贼”,就采取“火攻”的“酷刑”(把干茅草点燃后,一些人掀起“盗贼”的裤脚,一些人用火烧“盗贼”的脚毛,这时“盗贼”怕得大声吼叫,并且尽力抬腿躲避或将火踩灭。以上娱乐方法,一次次逗得众人(包括死者家)们哄笑。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之目的,直到“盗贼”们完全交出“脏物”(糖和酒)而告终。接着,大家又以仆拉人富有特色的“跳弦子”活动娱乐。此时,无论长辈们在场也不管,去拉和自己同辈中爱玩爱跳的人,在悠扬动听而且牵动人心的弦声中狂舞或说笑等。又一次次引起人们的欢笑。这就是仆拉人的特色,这也就是弦子在恋爱、节日、办喜事和丧事也能使人们获得快乐与幸福的神奇所在。  

民 歌

唱民歌是彝族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有爱情、习俗、生产劳作、劝善等几类。情歌系男女对唱,有“答意”、“问答”、“跟随”三睁形式。彝族情歌并非单纯表达爱情,其内容广泛。心有所思,情有所动,即兴拈来,完全是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是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和感慨。习俗歌主要有“酒曲”和“悲调”。“酒曲”是在喜事和节日相逢时,围席而坐,轮流歌唱,每句五字的调子。“悲调”则是妇女对逝去亲人哭诉,每句七字的一种调子。生产劳作歌主要是围绕年月节气歌唱,诉说栽种、收获的辛苦和喜悦。劝善歌是以生活中不良道德行为为事例,指出危害,达到教人为善的目的。  

音乐。彝族民间流传唢呐调、弦子调、大三弦调、三眼土洞萧调、六眼芭呜调、芦笙调。唢呐、和弦子各有72调,全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春节过后青年男女喜吹三眼土洞萧调和六眼芭呜调,表示春天来了,草木皆生,生产大忙将临。  

舞 蹈

1)弦舞,分弦子舞、大三弦舞两种,是境内彝组的集体性舞蹈。如弦子舞由男女对排成行,按节拍作前三步后三步或转圈,动作步伐整齐,优美大方。(2)铜鼓舞,属祭祀性舞蹈。以“哩哩哩,罗罗罗”叫声打招呼,在乐器伴奏下男前女后,按节拍向反时针方向转圈起舞,既有雄健的格斗舞和庄重的悼念舞,还有生产生活动作,也有迎宾礼仪性动作,更有拉手搭肩跳圈等游戏性动作。(3)荞菜舞,属祭祀性群体舞蹈。以模仿撒荞、纺线等生产生活姿态,舞蹈欢快活跃。(4)二胡舞,,属祭葬娱尸集体面具舞蹈。按照节拍,男前女后围二胡向反时针方向转圈,动作也多具模仿性。(5)神灯舞,属阿扎支系的祭祀舞蹈。两人弹弦,四对男女各头顶一碗,碗中燃烛作灯,双手各执一碗一筷,用筷敲碗,边敲边舞,表达对神灵的虞诚。(6)竹杆舞,,属自娱性群体舞蹈。按照一合一离的节拍,舞者男女均可,人数不限,流动跳跃,节奏强烈,气氛欢快。

倮支系中的尼斯和阿细妇女服饰基本一致,花毛巾包头,身穿各种花色面襟衣和长裤,脚穿布凉鞋或竹、麻丝线耳草鞋。系尖头粉兰色围腰,上部红缎底绣各色花草图案,银链吊精工银质大围腰牌,襟左或右挂长串多链多层次银徽签。女子长发配假发或玉米须编独辫挽于头顶,用布带勒紧,外盖大红色头巾,洁白窄布条围稳,红白相配,分外醒目。红色兰边或彩绣衣领,天兰色面襟衣,沿襟绣红、绿色花草;两袖上段为天兰色,中嵌红色为主的彩绣图案,再以两白布条相间于兰色上,下接红色袖口,以两白布条垂嵌于红色上。下穿普通裤、草鞋。围腰红色或深黄色,上绣白底或兰底红、黄花卉图案,白色双曲线边,中呈尖端向下。以黄色或淡兰色带系于后颈。两耳戴银链或银瓜子耳环。全部服饰很少银饰,既鲜艳又朴素。  

“高裤脚倮(黑倮倮)”的彝族,男女均头包黑布帕,别梳,外以黑白相间花围巾缠绕。上身内穿方格式紫胸衣,外着半圆长袖对襟白衣,衣襟两边绣约2寸宽图纹,以三条横排锡制品装饰,衣领背后系一片垂至腰(男稍短)的花布条;下着长至膝宽裆裤,绑腿(古时为便打仗习以为俗)。女子腰套以树皮制成黑色椭圆形腰夹,约5寸宽,有的染成花色。花彝(花倮倮)分花裤脚彝和腊染彝两种。花裤脚彝女子头包花帕,上穿绣有多块四方形相拼的深兰色花衣,着花裤,外套花裙;男着唐装,多青兰色。腊染彝女子黑衣黑裙,髻发,上插半月形木梳;男子衣后开叉,似燕尾,衣裤均腊染成小圆圈,形似梅花。  

“阿bo”支系(花仆拉)的彝族,妇女服饰精致美观。长发梳辫于后脑顶,青布片作头帕。以头顶为中心,前面加钉上下6个大红泡缨;以成束红丝线扎绣球于后脑,并垂线尾于脑下;两耳带半大银耳环。上衣以黑布为底,白宽领,肩部绿缎面,胸部绿底花与红、橙、灰等色分缎相接;沿襟口对到胸部钉小银泡相配。襟面在胸部钉一红泡缨为中心,两边各直钉3个红泡缨对称,两袖全由各色和各种不同彩绣图案横向相接。下身穿天兰或淡兰宽长裤,膝部嵌白色为底,上部为红色花型,下部红兰相间的垂线图案。脚穿各色绣花鞋,鞋尖钉4朵红泡缨。围腰长方形,全部或上半部绣红色各式图案、花纹、夹红白兰彩缎,上下分4排钉13个红缨泡;中钉两个大的兽头和两个小蝴蝶形围腰牌,用长银链从脖颈挂至腹部,结绿白色宽围腰带于后腰中部,垂两白色腰带尾至臀部,腰带尾绣花纹,钉5朵成簇小红泡缨。  

宗教信仰

丘北彝族普遍信仰多神,信奉阴阳两界,崇拜天、地、山、水诸神和先祖神灵。  

崇拜天。于寨旁山林中建一小屋,内设天神位,小屋前竖一根高约15米的木杆,上挂四方玻璃灯一盏,以绳系之,可升降。正月十五至三十为祭天神日,每户一男子,带酒再由“寨老”安排村民带上香纸、香油和香到小屋烧香磕头祭拜。  

崇拜地。于寨旁搭一小楼为土地神位进行祭拜。祭日各地不一,有正月的,有十月、六月、九月的,有的以村供祭,有的以户祭献。  

崇拜水。祭日多为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由管事头人和“毕摩”召集全寨每户一男人,到水源地宰猪或杀羊共祭水神。  

崇拜山。在龙山上设一庙房(无菩萨),每户农历四月初八由管事头人和“毕摩”召集全寨每户一男子到山神庙杀羊共祭。平时谁家有人生病亦到山神庙里杀鸡烧香“喊魂”,出山狩猎也前去祭拜,以求顺利而不降罪。  

崇拜祖先。认为人死魂在,故各户堂中设有天地、祖宗、田公地母、牛王马祖、灶神等牌位,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均以酒肉敬献。  

不管祭拜和神,意在祈求“神灵”保护彝民消灾免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岁岁平安。  

节庆活动

丘北彝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七月半)、中秋节、冬至节外,还有祭龙节、火把节、草马节、冬月节等,最隆重的是祭龙节、火把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三天。村寨男女青年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先敬神灵,再把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然后众人才围坐进餐。饭后到村头寨尾相互追逐,用墨或锅灰抹花脸,笑够累够方休。其余的人按年龄辈份也互相对抹,认为抹得越黑,被抹的人越多,那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节日期间不准舂碓、推磨。

荞菜节:每年四月的第一个龙头日,境内彝族都要举行。农历四月,彝族喜爱的春荞正在葱笼,这天主要吃鱼肉和荞菜,佐以猪、狗及其它野兽肉。人们穿红着绿,吹起芦笙,弹起弦子,唱起山歌,翩翩起舞,人群满山遍野,到处欢声笑语,狂欢通宵达旦。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为火把节,各家各户于房屋左山中柱脚用松枝搭一小楼为祭献火神台。杀羊、杀白鸡,用五谷为祭品敬献,祈求火神保护,畜禽兴旺,五谷丰登。早饭后,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在野外适中草地上举行斗牛、摔跤、跳舞等活动。夜间手持点燃的火把,先在自家房前屋后照射一圈,意在驱邪除害,最后将火把集于寨中心形成火笼,大家围着火笼唱歌、跳弦子舞,直到火把燃尽方散。

冬至节:主要是撒尼人节日,每年冬月,撒尼村寨轮流举办,主要是摔跤活动。组织摔跤队、文艺队参加,丰富节日内容,活跃节日气氛,促进民族团结。

草马节(俗称尝新节):是丘北彝族的传统节日,传说,马从远方驮盐供人食用有功,为感谢驮马之功,于每年农历九月第一个属猪日扎草马。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并将田间已成熟的各种作物采回少许加工煮熟敬献草马。

上一条:苗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