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丘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丘北官寨:非遗文化代代传 文化自信处处显

日期:2023年11月17日 16:05   来源:瞭望丘北   作者:   点击数:[]

近日,丘北县官寨乡组织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旅游汇演活动,为群众带来一场文化视听盛宴。

活动现场,伴随着动听的巴乌演奏,演员们身着壮族节日盛装、佩戴壮族银饰、手持水竹纸伞迎面走来,舞台两边分别有非遗传承人展示水竹纸伞制作技艺流程和壮族传统银饰制作技艺流程,为现场观众展示了官寨非遗传承作品及技艺,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展示壮民族特有的文化。

传承百年技艺,匠心独具水竹纸伞

水竹纸伞,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早在汉朝就被人们运用在生活中。目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官寨乡秧革村委会向阳村张荣华先祖将制作水竹纸伞作为营生,传承至今。历经十几代人的传承,现在他又传承至子孙后代,水竹纸伞制作技艺得以完整保存。

壮族水竹纸伞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一把水竹纸伞,从号竹、泡竹、水煮、晒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穿线、串联、裱伞、修边、定型、曝晒、油伞、晒伞等,要经过80余道工艺。制作全程纯手工,费工费时。水竹纸伞选材讲究,伞骨用当地的优质水竹,一年成笋,一年成熟,再等五年,挑长且直的劈成伞骨;手柄选用上好松木;伞面则用优质白棉纸,绵韧耐撕,光泽新亮。

一把古朴怀旧的水竹纸伞,是制作人心血和技艺的结晶,也承载着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壮族婚嫁必备物品。

指尖锻制文化瑰宝,银饰绽放柔情富美呗标

2021年,官寨乡官寨村委会布冲村小组壮族沙支系盛装银饰制作技艺人陶正业正式申报成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壮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中国壮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是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根据自己心灵图腾而制作,纯手工制作而成。

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20余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壮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技艺人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壮族银饰日臻完美。

壮族银饰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袍、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壮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壮族用银的理念是富美和避邪。每逢民族节日,壮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戴满了银饰品,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

一曲美妙巴乌,奏响壮乡民族文化

清脆的巴乌声,余音袅袅,带着古朴和神秘的曲调,和这个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相得益彰。老人和青年们都用巴乌来表达情意或追忆往事。特别是未婚青年小伙子,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姑娘倾吐爱慕之情。

官寨乡有巴乌演奏州级非遗传承人张美秀和杨学昌、张文锋2位县级传承人。传统的巴乌,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优雅,经过不断改造,音色不变,音域扩大,音量增加,适于演奏宽广、抒情的音调。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说唱,也用于独奏。壮族人民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吹奏。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

巴乌的制作工艺不算复杂,但选材极为严苛,竹节要均匀,外部光洁,外表不能有伤痕;竹质要细密、结实,掂在手里有分量,竹材需圆润。选了竹材后截出长短,再进行烤料,烤料要用煤火、碳火,烤出竹子的水分和将竹子烤直。用特制的膛锉将竹子里的竹节通开,通膛时不能伤及竹子的内壁,竹节要磨平,否则会影响发音。

最难制作的是吹嘴哨片,这是巴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乐器的特点所在,要到山上寻找稍大一点的虫茧,当地叫虫壳子。橄榄树上的虫茧最佳,要春天采摘,虫茧里的虫子未成蛾成蝶之前,虫还活着,虫茧才柔软经久耐用。

官寨乡民俗文化浓郁,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8%(其中,壮族占总人口60.6%),众多壮族民俗节日持续延续,民俗文化浓郁,“巴乌”“银饰”“水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彰显着官寨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

上一条:准备嫁妆
下一条:姐妹学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