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丘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丘北瑶族制靛工艺

日期:2013年12月16日 17: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顺 李绍云 管鹏   点击数:[]

    丘北瑶族制靛历史悠久,据民国《维摩州宛邱县志·人种》载“邱北瑶人明初从广西邑黔交界徙入居住……多种靛为业”。瑶族蓝靛制作主要分布在丘北县境内锦屏镇冲搁村、温浏乡鸭子塘村等,但是,目前只有冲革村还完整制作和使用,且至今已有600余年。传说过去瑶族多穿自制白色麻布衣服,由于祖先们原始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白色的衣服很容易被柴火薪炭抹黑。勤劳智慧的妇女们就采摘野生靛棵打汁,将白色衣服染成了青黑色。这样一来,人们上山耕作时,即使被薪炭所染也没那么明显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瑶民族染织蓝靛衣服和一套完整的制靛工艺。冲革村有76户人家,全寨均为瑶族。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瓦房,房分两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厨房,中间为堂屋,楼上储粮或存放杂物,也作客房或男人卧室。冲革村周围均为缓坡山地,固定耕地有少量水田和旱地,使用牛耕,施肥量少或不施肥,产量较低。耕作管理粗放,收效甚微。主要种植稻谷(含旱稻)、玉米、六谷、荞麦、豆类等食物,经济作物主要是蓝靛,也种少量花生,境内的瑶族至今还很少与其他民族杂居和通婚。

    冲革瑶族自称“吼门”,因其善种蓝靛,且爱穿蓝靛所染的衣服,故其他民族称他们为“蓝靛瑶”。据现年69岁的冲革村瑶族道公陆自忠介绍,以前瑶族多穿白麻布,后来,瑶族耕种火地(即头年在山坡上砍倒一片,烧光一坡,刨窝点种,次年又另选坡)白色衣服易被柴火染黑,聪明的瑶族妇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蓝靛把白色的衣服染黑,这样,上山耕种火地时,即使柴火所染,也没有那么显眼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蓝靛瑶的服饰以及一套完整的制靛工艺。

    传统制靛工具及设施有木钉耙、滤靛箩、搅棒、靛染缸和靛窑等。

    蓝靛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瑶族蓝靛一般是在雨量充沛的五月、六月栽植,到八月、九月就可以收割了。其制作蓝靛汁的具体方法是采割回自己种植的蓝靛棵,放进专用的“蓝靛窖”里浸泡五天五夜。待窖里的水变成蓝色,发出蓝靛清香味,即用木钉耙和滤靛箩将蓝靛的枝叶捞出。将适量的细石灰粉撒进靛窖里,用搅棒猛力搅动,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操作,水面浮起大量的绿色泡沫即停。用芭蕉叶、稻草等将窖口密封,以防雨天冲坏。两天后,石灰和蓝靛水化合沉淀,即把窖上端的废水外排,留窖底的蓝靛汁(半固态)排放在下方存靛窖内晾3至5天。把膏状蓝靛汁铲入存靛缸后搬回家中备用。染布料时,只要往蓝靛染缸里加适量的冷水和白酒稀释后即可。传统印染分冷染和热染两种;颜色一般有黑,深蓝(俗称藏青色)和紫红色(俗称洋青色)。染制方法一般有普染,蜡染,扎染等。

    冲革蓝靛制作工艺,是冲革瑶族(蓝靛瑶)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蓝靛采用纯天然靛棵植物作为原料,用独特、传统的制作方式制作而成,是难得的环保型染料,色泽坚固纯正,清香宜人,还有防腐防蛀的作用。是现代生活中普染、扎染及蜡染的首选染料。还可作为国画中的花青颜料,受到国画家青睐,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蓝靛制作工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数百年。无疑是纺织印染业发展的历史功绩。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保护传承这一工艺,对研究人类发展史和民族学均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据介绍,过去冲革村的瑶族男子大多懂得制靛工艺,大多瑶族女子都会用蓝靛染布料。为制作上等的蓝靛,每年夏秋季节,瑶族姑娘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的上山或下地采回蓝靛草,精心制作蓝靛。制成的蓝靛除满足家用外,还把多余的拿到集市上卖,以调剂和供应其他民族的染布所需。

   冲革村的蓝靛制作一般都是口头传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制靛时常以家庭为单位,整个过程男女都可以参加。以前,冲革村几乎家家都有蓝靛染缸,1至5户人家有一口蓝靛窖,每位瑶族妇女都穿蓝靛染织的衣服。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机织布和现代服装拥进瑶寨,穿蓝靛所染衣服的人越来越少。30岁以下的瑶族青年对制靛工艺知之甚少,甚至对蓝靛制作工艺一点都不了解。如上冲革村76户人家,原有蓝靛窖10余口,现投入正常使用的仅一两口了。

    制蓝靛工艺是瑶族蓝靛瑶支系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传统工艺将面临濒危失传。譬如,过去冲革村几乎家家都有蓝靛染缸,1至5户人家有一口蓝靛窖,瑶族妇女都喜穿蓝靛染织的衣服,都能熟练掌握普染,蜡染,扎染等技艺。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大量机织布、现代服装及饰品拥进瑶寨,穿蓝靛染制衣服的人越来越少,30岁以下的瑶族青年对制靛工艺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一个懂得制作过程。冲革村76户人家,原有蓝靛窖10余口,而现在能够投入使用的仅有两口。懂得制作工艺并完全掌握这一技艺的艺人,全村也仅有陆占堂、陆永祥等二、三人。加之,村内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以及蓝靛产品销售量减少等原因,都不愿学习制作蓝靛技艺,因而有面临消亡的危险。为此,丘北县文化馆从2005年开始对瑶族蓝靛制作传承人情况多次进行资料收集,通过积极申报,陆占堂被列入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名录,瑶族蓝靛制作列入县、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2009年,瑶族蓝靛制作工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丘北县文化馆正采取鼓励民间艺人制作蓝靛,支持聚居村寨种植蓝靛,支持技术人员举办制蓝靛制作培训班,每年举行技艺比赛和展演,鼓励传承人培养接班人等措施,切实做好瑶族蓝靛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