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丘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濒危失传的僰人民间文化(六)

日期:2014年07月31日 15:15   来源:      作者:管鹏   点击数:[]

1、最古老的离婚证—僰人木刻   

丘北僰人的婚姻家庭一般很稳定,但如果出现离婚,则要请来中间人,刻木为证。僰人的木刻是一块木板,上面刻或削成一对夫妻的样子,男左女右,孩子如果判给男方就刻或削在左边,如果判给女方则刻或削在右边。然后从中间破开,夫妻各执一块,这就是僰人民间最古老的“离婚证书”。   

如果离了婚的僰人要再婚,必须出示自己已离婚的木刻凭证,人们一看就知道持证人已离婚,面下有几个小孩。离了婚的僰人再婚,如果不能出示自己已离婚的木刻凭证,那没有人敢娶也没有人敢嫁。僰人离婚刻木为证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考古学家在川南僰人悬棺的棺头上曾发现钉有一块形似手掌的木块,专家将其称为火焰板,并推测该物是僰人崇拜的图腾,钉于棺头,用于驱邪镇魔。丘北上年纪的僰人则认为,那就是僰人过去的“离婚证书”,并能指出该持证人离婚时面下有几个孩子。   

2、新郎不入洞房的婚俗   

僰人的婚姻属自由恋爱婚姻,父母不会过多干涉。但其婚俗很有特点,一是娶亲时新郎不参加,二是办喜事的3天不准新郎入洞房,三是不拜堂,不拜天地,不拜祖宗。   

据新编《丘北县志》记载:僰人娶亲那天,由媒人领着6-8个青年小伙子与唢呐组成的迎亲队带着礼品去娶亲。女方家安排歌手2-4人把门,迎亲队到达时,先由把门人与媒人对唱“迎亲调”并与送亲男子陪媒人入席。启程时也要对唱“送亲调”。女方送亲人有伴娘和本村的未婚青年女子,最少8人,多者百余人。新娘到男家时,由新郎之妹领进堂内从右至左绕堂3圈,再到灶房作形式上的洗锅烧火,然后进洞房。不拜堂,不拜天地,不拜祖宗。办喜事的3天,3个送亲女性及正式伴娘同新娘食宿洞房,新郎不得人内。正堂设一酒席,由长者和媒人陪同送亲男子入席,边吃,边喝,边对歌。先唱“起身调”,后唱“蜜蜂调”,最后唱“分别调”。夜间青年男女“跳乐”,边唱,边跳,边对歌,直到天边发白方散。热闹3天3夜后,新娘随送亲队回娘家住3天,后由新郎接回。   

3、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僰人妇女   

不论是何时何地,僰人妇女都不行下跪之礼,就算是见了皇帝也不下跪。原因传说有三:一是一位僰人妇女曾救了一位太子,把他抚养成人,太子后来做了皇帝,特许她不行下跪之礼,再后推而广之,所有僰人妇女都不下跪。二是有一次僰人修庙,塑了菩萨,僰人妇女去磕头,菩萨轰然倒下。大家说,僰人妇女的头太大了,连菩萨都不敢接受,后来便逐渐形成僰人妇女不下跪的传统。三是僰人妇女的头饰太大,一磕头头饰就会碰到祭品,常被误认为是和老祖先抢饭吃,所以,僰人不许妇女磕头。几种说法,不知孰是孰非,但僰人妇女何时何地都不行下跪之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4、僰人的灵魂洞穴葬   

丘北僰人历史上死人不用棺木,不看坟地,不择吉日,在2-3天内,由村里人相帮,以木架送往野外实行土葬,不筑坟堆。而对于60岁以上死者要用铜片作灵魂化身,实行灵魂洞穴葬,近代实行棺木土葬。灵魂洞穴葬的程序有取灵、入祖棺、祭祖棺等。   

当死者停止呼吸后,族长依据死者的脸型,用薄铜片(有的村寨用薄铁片,各家可形状不一,有的制成三角形,有的制成长方形,有的制成人像形)迅速剪一张死者的半身侧像,这个过程即为“取灵”。半身侧像即代表死者的“灵魂”,俗称“灵魂片”。为了表明死者与后代血缘相传的关系,“灵魂片”要醮染孝子的指血。“灵魂片”由孝子妥善保管,待到祭祖时交给族长入祖,实行洞穴葬。至于死者的尸体,僰人认为他(她)的“灵魂”已被取去,不再重要,于死后的2—3天内抬到野外土葬,不再祭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丘北僰人每个家庭都有一具“祖棺”(舍得乡白泥塘村叫家谱筒,树皮乡倮子地村的僰人称“祠堂”)。祖棺用樱桃树或桦桃树凿制而成。丘北县舍得乡白泥塘村李自华说,他家祖上的祖灵筒原为铜鼓,后因铜鼓被盗,才改用木祖灵筒。祖棺形如筒状,一般高约30厘米,直径约40厘米左右。祖棺从砍树取材到凿制成形的整个过程十分讲究,最主要的特征是不能让祖棺接触到大地和土壤,更不能轻易让外人观赏和移动。  

祖棺由家庭中比较有威望的族长专人负责管理,存放祖棺的地点也只能是族长一人知道的高级“机密”,就算是家庭中人,也不可能随意打听存放祖棺的洞穴。存放祖棺的地点是天然的崖穴,离地面越高越好,洞口越隐蔽越好。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内土嚷要全部掏干净,安放好祖棺后,洞口要封好,以免被外人发现和破坏。祖棺还不能遭雨淋日晒,不能接触土壤和大地,丘北僰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只有不遭雨淋日晒,才能安宁。祖先的灵魂只有脱离大地和土壤,才能顺利地进入天堂。   

僰人的祭祖不在清明节,而是农历十月初十,有的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蛇日,舍得乡昂永明说这是为了纪念僰人历史上战死的首领和失败的战争。僰人祭祖一般是一年一祭,经济实力不强的家庭两年一祭,甚至是三年一祭。祭祖日临近之时,族长要召开家庭会议,商议祭祖的有关事宜,组织家族按户凑钱买供品。祭祖之日,全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杀猪宰羊,然后在族长的带领下带上供品前往藏祖棺的地点。族长从洞穴中取出祖棺,在地上铺一块白色麻布,然后唱诵祭辞,诚邀祖先的灵魂出来晒太阳,族长小心翼翼地从祖棺内取出“灵魂片”,按不同辈分整齐排列在麻布上,然后当众清点棺内“灵魂片”的数目。如果“灵魂片”的数目增多,则证明族中有人私自“入祖”,如果“灵魂片”数目减少,则说明有人“盗祖”,族人当众查明原因后,由族长当场减少或复制灵魂片,直到众族人没有异议,才用清酒“洗灵”(即清洗“灵魂片”),然后才摆上供品祭献。在加工祭品期间,僰人男女青年聚在一起跳舞(彝语为“跳乐”)。祭品煮熟之后,摆到祭台上祭献。自上届祭祖以来,如果家庭中有符合入祖资格的死者“灵魂片”,需要举行入祖议式,则由族长将“灵魂片”统一放入祖棺,同时放入一定数量的铜钱。所有仪式全部结束,族长将再次宣布祖棺内“灵魂片”的具体数目,供下届祭祖时家庭共同核实。最后,用新的白色麻布包裹好“灵魂片”放入祖棺,族长独自抱着祖棺,选择另外的洞穴秘密安放。   

洞穴葬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葬法,解放初期,在丘北的僰人村寨都还广泛流行,但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破四旧”以来,多数家族中断了这种葬俗,转为汉俗。直到今日,部分僰人村寨仍沿袭着这种古老的葬俗。关于洞穴葬的来历,僰人村寨主要有两种说法:舍得乡白泥塘村的僰人说,以前他们的祖先很有势力,后来与汉族发生了矛盾,僰人首领战死。僰人怕外族人会将他们首领的尸骨千刀万剐,于是就连夜将首领的棺木吊到高高的悬崖上安葬。后来,由于僰人多次被迫迁徙,祖先尸骨不便迁徙,有人想出办法用“祖棺”代替笨重的棺木,用“灵魂片”代替祖先的尸骨,这样很便于携带,后来便逐渐形成了洞穴葬。树皮乡倮子地村的僰人说,他们的祖先以前很富有,很强大,但后来衰落了,举族四处逃难,逃到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土地,其他民族不许他们葬坟,僰人死了,不敢立墓碑,不敢垒坟堆,只能悄悄地埋葬。后来,便逐渐成了洞穴葬。丘北县舍得乡白泥塘村李佳兴家是现在唯一还在行祖先灵魂洞穴葬的僰人。   

5、神秘的祭龙石习俗   

丘北僰人祭龙石尤其肃穆庄重,富有民族特色。二月初二,全寨男子集聚寨旁古树前,由一人从山洞里将一根上尖中圆下粗、长3—4寸的光滑石头--“龙石”取出,恭敬地背至树下。树前垫青岗栗叶一层,叶上铺白布一块,置龙石于布上。各家集资购猪一头,各自带米、酒做成饭菜放于龙石前,由伙头(寨老,僰人称“卡谢”)领祭,祈佑全寨清吉平安,子孙昌盛。祭毕,议定不准砍伐龙山的树木,不准偷窃别人的东西……等规约。商议毕,用红布将龙石包裹背回洞内密藏,然后由十一人一桌就地会餐。餐毕,青年男女开始跳乐。   

除了集体祭献龙石外,家庭也祭献龙石。如果谁家想生孩子都必须杀鸡祭献龙石,尤其是久婚不孕的夫妇。目前,在双龙营镇的六弯坡新寨村,官寨乡的垭口寨还保留有祭龙石的习俗。   

僰人的民间文化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等,是众多价值的组合。但目前由于受现代文明冲击,致使大批具有很高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僰人民间文化瑰宝走向消亡或遭到严重破坏,僰人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任重道远。   

上一条:从灵魂洞穴葬探析丘北僰人的族源
下一条:濒危失传的僰人民间文化(五)

关闭